English

首页>>爱眼知识

爱眼日专题丨青少年近视的形成原因,你了解吗?

作 者:admin发布时间:2020-06-02 17:03:21

近视是一种全球性高发的屈光不正,且呈现快速增加的趋势,其中我国更是高发地区之一。据我国《公民健康视觉报告》显示,小学生近视率达到40%,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近视率更高达70%。而且,一旦发生,以现今的技术,近视不可逆转、不可治愈。

面对如此高的发生率,我们除了选择最佳的视力矫正处方,更应该进一步去探索近视形成的机制,从源头做好近视的干预与防控。近视的发生机制有多种猜想,但均尚不明确,主要分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

一、先天因素
(一)  种族差异
多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视的发生与种族差异有关。黄种人的近视发生率最高,白种人次之,黑种人最低。

 
(二)  父母遗传
统计表明,父母均近视的后代近视发生率为30%-40%,相比之下父母均不近视的后代发生近视的概率不足10%。可见,父母遗传的影响是很大的。
遗传因素又分为两类:
1、基因遗传
医学界普遍认为高度近视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基因所决定。如父母双方均为高度近视(近视600度以上),子女发生近视的机率在90%以上。而只一方为高度近视,另一方正常,子女基本不会出现高度近视。此外,孕妈妈在孕期如果存在蛋白质、维生素等的缺乏,会影响胚胎的眼球、巩膜组织的发育,增加孩子未来发生近视的风险。

2、习惯遗传
近视的发生与生活习惯的迁移也有关系,家庭中父母常看书,孩子阅读量也会较大;父母时常玩手机,孩子也早早的就会用手机等诸如此类的习惯带有很大的感染性,因而表现为遗传性,但实际上并无基因遗传性,这也是应当注意的一个方面。

二、后天因素

后天因素也称为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近距离阅读
有研究表明,近视的发生与持续的近距离工作有密切关系。尤其是高强度的用眼过程相较轻松的阅读更易引发近视。
主要有三个发生机制:
第一、持续的视近引起了长时间的调节和辐辏,使得睫状肌和眼外肌共同作用于巩膜,导致眼压增高,长期的眼压波动引起眼轴增长,近视发生;
第二,视近时,调节滞后使物像聚焦于视网膜后面,形成远视离焦,尤其是视网膜周边的远视离焦,更易诱导近视的形成;
第三,有研究表明,近距离工作可诱导脉络膜厚度降低,血流减少,导致巩膜缺氧,诱发近视,而且越是高度近视,黄斑后脉络膜越薄,可见脉络膜的变化也与近视的发生和进展有关。

2、 光暴露
近年来,多个研究表明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可减少近视的发生。是因为户外的光线是全光谱分布,其中480-500nm的长波蓝光通过影响视网膜上的多巴胺释放,来终止眼轴的增长。

而室内光的照度相较户外要低很多,同时更偏重红绿光,而缺少长波蓝光,因此无法提供眼轴停止增长的信号,造成眼轴过度增长,引发近视。当然400-440nm的短波蓝光能量较高会影响我们的眼底健康,但这需要长时间、高强度、不间断照射。

3、 饮食不当
儿童体内糖代谢需要维生素B1来辅助完成,过多的糖摄入,就会消耗大量神经冲动传导所需的维生素B1,引起视神经功能障碍;同时甜食会导致儿童体内钙减少,缺钙可以降低眼球巩膜的弹性,长此以往,形成儿童轴性近视。所以,为保证眼睛的健康,饮食要多样化,避免过多摄入甜食。

4、 睡眠不足
有研究表明,孩子如果长期睡眠不足,会引起全身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进而影响眼睛睫状肌的功能失常,导致近视形成。因此,保证规律充足的睡眠对预防青少年近视也是十分重要的。

由此可见,近视的发生与基因遗传存在关系,但阅读习惯、户外活动以及饮食习惯等环境因素同样会影响近视的发生和发展,我们不能单纯归咎于父母的近视遗传,而是要将重点放在如何引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注意营养,定期检查视力,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尽可能降低近视发生的可能。
供稿:视光中心 李丽华 郭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