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院讯息
以剑桥为透镜:一位中国医生的跨文化医学观察与思辨——市眼科医院举办科研工作交流会
为进一步提高医院科研水平,培养临床科研能力,搭建医院学术交流平台,9月24日,天津市眼科医院举办科研工作交流会。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伟,副院长张晓敏,研究所负责人以及全体科研人员共同参会。
会上,玻璃体视网膜病一科主治医师惠靖雯结合其赴英国剑桥大学的公派进修实践,就剑桥大学的学院制、医学中心布局与临床科研模式作专题分享。
她介绍道,剑桥大学学院制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古典学院与新兴学院并存,形成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学术氛围。医学院坐落于生物医学园区,周边聚集大型综合医院、专科中心以及阿斯利康等科研企业,形成了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紧密衔接的高效平台。尤其在眼科学领域,剑桥大学在青光眼、AMD、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及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等方面处于国际前沿,并在基因治疗、干细胞应用和多组学研究等前沿方向持续推进,形成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优势学科体系。
在临床视觉实验室的学习中,惠靖雯医生深刻体会到科研与临床结合的严谨与高效。实验室通过ETDRS标准视力检查、OCT、色觉及对比敏感度、视野、电生理等一系列精细化检测建立了“结构—功能”一体化评估体系,同时探索线粒体功能成像等新技术,为疾病早期诊断和疗效监测提供新的可能。她特别关注Wolfram综合征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神经保护、药物筛选、基因治疗和干细胞疗法等多层次探索路径,并分享了跨学科团队的合作经验。惠靖雯医生表示,这段学习经历不仅提升了她的科研思维和临床视野,也坚定了将临床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的理念,未来将继续推动临床与科研的深度融合。
张晓敏副院长在总结发言中充分肯定了惠靖雯医生的分享,认为她的访学经历对我院临床研究、完善转化医学路径带来了新思路。张伟院长提出下一步要求,要依托现有优势,进一步建设好规范化临床研究平台,强化重点病种研究,推动临床与基础研究“双轮驱动”,同时注重培养青年科研人才,形成多中心合作与高水平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这次分享会,既让大家看到了年轻医生的进步,也为我们医院跟外界多交流、多合作,开了个好头。为促成深度合作提供了新的平台。
供稿:眼科研究所